今天是: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 气象科普 > 气象与生活
暴雨为何致灾
字体【 】  日期:2015-7-23  发布人:蔡赛缄    阅读次数: 次  [ 关 闭 ]
    暴雨天气出现时,多伴随雷电和狂风,常导致山洪暴发,河流泛滥,内涝渍水,毁坏庄稼、建筑、物资,人畜伤亡、作物歉收或绝收,交通、通信受阻等。暴雨可直接致灾,也易诱发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。暴雨洪涝灾害涉及工农业生产、交通、通信、建筑设施、城市运行、民众日常生活、生态环境等各方面。

  暴雨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,但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。也就是说,暴雨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和危险性。如果一场暴雨没有直接造成生命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,就不是暴雨灾害。暴雨是否造成灾害,有几方面的因素,除取决于降雨强度、持续时间以及发生暴雨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外,还取决于降雨区的地理环境、社会经济、人口、防灾抗灾能力等社会和人为因素。

  暴雨强度、持续时间是最基本的致灾因子。如果50毫米的雨量是均匀分布在24小时内降落的,相当于每小时雨量2毫米,人们就会感觉是比较柔和的细雨。但实际上雨并不是均匀降落的,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降下大量的雨。这里讲的暴雨强度,一方面是指24小时(1日)累计雨量的多少。如2004年11月9日,浙江台州、温州等地出现深秋罕见的大暴雨天气,其中温岭24小时雨量达253毫米,打破全省11月份历史最大日雨量纪录;河南上蔡1975年8月7日雨量达755.1毫米,这也是我国日雨量的极值。另一方面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多少,如小时雨量、分钟雨量,我国曾记录到5分钟53.2毫米的雨量(出现在1971年7月1日,山西梅桐沟),1小时雨量极值是198.3毫米(1975年8月5日,河南林庄);2007年7月18日,山东省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,其中济南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,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;2012年7月21-22日,北京出现特大暴雨过程,降雨集中在21日10时至22日06时的20个小时内,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达460.0毫米,有18个气象观测站的小时雨量超过80毫米,最大小时雨量达100.3毫米。

  大范围严重的暴雨灾害与持续时间长有极大关系,或者一次暴雨过程持续数天,或者一段时间内接连多次出现暴雨过程。如1991年江淮地区出现的暴雨灾害,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亿元。不仅雨量大,而且持续时间长,5-7月间多次出现暴雨过程。主要降雨时段有3个,5月18-26日江淮及附近地区降雨频繁;6月2-19日江淮及太湖流域一带接连出现几次暴雨过程,12-14日安徽寿县、颍上降水量分别达421毫米和414毫米;6月29日至7月13日雨区再次位于江淮及太湖流域一带,安徽黄山光明顶24小时降水量达328.4毫米。1998年6-8月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涝灾害,降雨日数普遍超过40天,局部多达60天以上;与此同时,松花江、嫩江流域也出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,降雨日数普遍在35天以上,局部超过55天;当年全国因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达2550亿元。

  当暴雨发生以后,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。地理环境包括地形、地貌、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。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,最易诱发山洪及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。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一般来说地形有一定坡度,沿河多为阶梯台地,排水条件较好,洪水浸淹范围有限,不致于造成重大灾害。然而,如果遇到高强度、大范围的暴雨,尤其是持续性大暴雨,就容易发生大水淹城的严重灾害。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,面积辽阔,以漫渍性涝灾为主。我国平原集中分布在东部,也就是长江、黄河、海河、淮河、珠江、松花江等几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,江河洪水主要来自其上、中游,进入平原后峰高量大,如果河道的泄洪能力弱,很容易导致洪涝灾害。洪水泛滥后,因为平原地势平坦,行洪速度相对缓慢,一般不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。但平原地区经济发达,人口密集,城市集中,一旦发生严重洪涝灾害,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生活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。

  人为因素对暴雨致灾也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。对森林植被的破坏,会引发水土流失。森林一方面可以截流降水,另一方面森林土壤渗透率高,蓄水性好。森林被破坏,直接导致水土流失,使河道泥沙淤积,河床抬高,降低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洪、蓄洪能力。围湖造田,影响蓄洪能力。筑堤围湖、围江河造田,会导致江河、湖泊的水域面积减少,河流不畅,蓄洪能力大大下降,一旦大量降水或上游来水汇流入河,就会造成河水暴涨,泛滥成灾。侵占河道或蓄洪区,造成流水不畅。在河滩河道或蓄洪区种植作物甚至修建房屋、道路等,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,建筑物阻碍洪水下泻,就很容易泛滥,造成巨大损失。此外,过量抽取地下水,引起地面沉降,也会加剧洪涝灾害的风险。

  暴雨天气出现时,多伴随雷电和狂风,常导致山洪暴发,河流泛滥,内涝渍水,毁坏庄稼、建筑、物资,人畜伤亡、作物歉收或绝收,交通、通信受阻等。暴雨可直接致灾,也易诱发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。暴雨洪涝灾害涉及工农业生产、交通、通信、建筑设施、城市运行、民众日常生活、生态环境等各方面。

  然而,暴雨并非一无是处。暴雨常造成灾害,但也有造福人类的一面。在恰当的地方、恰当的时间,适量的暴雨则利大于弊。久旱之后,一场暴雨会将旱情解除;南方夏季高温伏旱期间,暴雨不但可以解除旱情,还可以驱走酷暑;北方的许多地方,全年的降水量取决于一两场暴雨,有暴雨则无旱象;在水资源矛盾凸显的当下,更是盼望暴雨给水库多多蓄水,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状况。因此,我们要趋利避害,科学利用暴雨带来的降水资源造福人类。

分享到: